1980年,机遇如期而至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长虹迅速从日本引进了松下的一条彩电生产线,正式向电视巨头的目标迈进。1985年3月,第一台国产化的长虹彩色电视机CJ37A横空出世,一次性通过了电子工业部的严格检测,开启了批量生产模式。同年,在长虹工作了十余年的技术员和车间主任倪润峰,被推选为新任厂长,成为影响长虹发展的关键人物。
倪润峰上任后,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打开长虹彩电的市场。当时,国内市场对外资品牌趋之若鹜,本土厂商竞争力不足,外资品牌趁机抬高价格,一台电视甚至能卖到14000元的天价。在那个百元足以维持一家人一两个月生活的年代,这个价格无疑是天文数字。
面对困境,倪润峰果断选择打价格战,将差价拉开到上千元,瞬间引发抢购热潮。“天上彩虹,人间长虹”的广告语,也随之响彻大街小巷。1990年,长虹销量突破百万大关,一举成为国内彩电行业的领头羊,风光无限。1994年,长虹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上市。1998年,长虹以超过600亿的市值,登上A股股王的宝座,成为A股历史上唯一一家登顶的家电企业。
然而,盛极必衰,让长虹走向转折的关键因素有两个:技术路线的失误和盲目的商业扩张。
进入21世纪,志在掌控全国彩电行业、进军世界市场的长虹,为了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,斥巨资垄断了国内各大显像管厂商,签订保密协议,将市场上六成以上的显像管份额收入囊中。要知道,显像管对于彩电的重要性,如同CPU对于手机、电脑,没有它,一切都是空谈。长虹的这一举动,直接激怒了TCL、创维、海信等厂商,迫使他们不得不另寻货源,间接助长了东南亚地区的显像管走私生意。
另一方面,为了打开国际市场,长虹选择与美国APEX公司合作。然而,这家公司素有拖欠货款的恶名,但急于求成的长虹最终还是与之达成了合作。从2001年到2003年,长虹多次向美国发货,但APEX以销量不佳、质量问题或未收到货为由,多次拒绝支付货款,给长虹造成了超过4亿美元的巨额损失。
除了市场开拓上的失利,长虹在技术革新上也做出了错误的选择。当时,电视屏幕技术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:等离子和液晶。等离子电视机身更薄、清晰度更高、外观更具吸引力,一度被认为是高端产品,而液晶电视则显得笨重。长虹被等离子电视的优势所吸引,不仅投入40多亿元巨资发展该技术,还配套建设了等离子面板生产线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当长虹还在为等离子电视的成本、耗电、发热、烧屏等问题苦恼时,液晶屏幕技术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众多彩电企业纷纷转向液晶领域,挤占市场,而长虹却因投入过多,难以抽身。2012年,全球液晶电视销量突破2亿台,而等离子电视销量仅为1300万台。2014年11月,长虹以6000多万元的价格,出售了旗下等离子子公司虹欧的三成股份,宣告在等离子电视领域的彻底失败。
那么,如今的长虹,真的已经彻底凉凉了吗?
答案并非如此。如果仅仅将长虹视为一个电视品牌,那么它的确没落了。但如果将其视为一家专注于家电技术的科创企业,那么它依然强大。长虹只是跌出了榜单前列,并未倒闭。毕竟,这是一家拥有六七十年历史的企业,底蕴深厚。
根据长虹2024年的财报数据,全年共销售了1600万余台电视产品,其中,国内销售占比不足20%。其余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市场,以及承接代生产业务。事实上,在电视之外,空调、冰箱、电源,甚至是医疗健康、智能通讯等领域,都能看到长虹的身影。
长虹空调压缩机年销量超过8000万台,荣登销量冠军宝座。长虹电源,不仅成为国内各大航空企业的电源供应商,更在高速磁浮电源领域实现技术突破,打破了德国和日本在该领域长期的技术垄断。2024年度,长虹与国际滑雪联合赛事达成重要合作,成为FIS滑雪世界赛的官方合作伙伴,通过全球级赛事的国际传播力,向世界展现了其“科技赋能运动”的品牌理念。
二十多年前未能实现的国际梦,如今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了。如果说曾经的长虹只是在彩电行业叱咤风云的航母,那么如今的长虹已经逐渐成长为科创领域的一艘银河战舰。
2024年6月18日,在北京举办的世界品牌大会上,长虹以2521.39亿元的品牌价值荣列第35位。这一幕再次向世人证明,那个曾经制霸彩电行业的巨头并没有倒下,如今它正向着更高的山峰前进。
"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