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频繁下巴脱臼而有人不会,与关节结构、肌肉功能、外力因素、疾病影响、不良习惯等有关。
1.关节结构:每个人的颞下颌关节结构存在差异。部分人的关节窝较浅,关节结节较低,这使得关节的稳定性较差,下颌骨更容易滑出关节窝,从而导致下巴脱臼。而且,关节盘移位、穿孔等关节结构的病变,也会破坏关节的正常运动轨迹,增加下巴脱臼的风险。
2.肌肉功能:颞下颌关节周围的肌肉对关节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。如果这些肌肉力量不足或协调性差,就难以维持关节的正常位置。例如,翼外肌功能亢进时,会过度牵拉下颌骨向前,容易引发下巴脱臼。另外,长期的肌肉疲劳、紧张或损伤,也会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,使关节更容易脱位。
3.外力因素:遭受外力撞击,如面部受到击打、摔倒时下巴着地等,可能会直接导致下巴脱臼。此外,在进行某些口腔治疗操作时,如拔牙、口腔手术等,如果操作不当,过度张口或施加不适当的外力,也可能引起下巴脱臼。
4.疾病影响:一些全身性疾病会影响关节和肌肉的功能,增加下巴脱臼的几率。例如,类风湿关节炎会侵犯颞下颌关节,导致关节软骨破坏、关节间隙变窄,使关节的稳定性下降。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,会影响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,也可能引发下巴脱臼。
5.不良习惯:长期有不良的口腔习惯,如经常过度张口大笑、打哈欠时不注意控制张口幅度、长时间咀嚼硬物等,会使颞下颌关节反复受到过度牵拉和磨损,导致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松弛,从而增加下巴脱臼的发生频率。
下巴脱臼频繁发生与否受多种因素影响,包括关节结构、肌肉功能、外力、疾病和不良习惯等。了解这些原因,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,如避免过度张口、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等。如果频繁出现下巴脱臼的情况,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口腔科就诊,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。遵医嘱使用药物,如布洛芬、双氯芬酸钠、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,可缓解疼痛和炎症。